集团召开体育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主题座谈会
3月12日,陈经纶中学教育集团各校区的体育工作负责人,体育骨干教师代表,与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副院长孙卫华、陈经纶中学党委副书记、集团体科艺主管冯梅相聚一堂,共同探讨新时代陈经纶中学体育工作的使命与担当,力争让北京市最新出台的《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》(京八条)在陈经纶中学落地生根。座谈会由集团体科艺办公室刘娓楠副主任主持。
座谈会首先进行集团优秀体育项目的交流和展示。本部高中杜毅勇老师代表集团手球队以“体教融合促进手球拔尖创新人才与金奥社团的打造”为题进行主旨发言。他表示,通过构建小初高贯通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训练体系,几年来,手球队有6人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、10人获得获奖二级运动员称号,为高校培养了一批手球专业人才。
保利小学宋田老师分享“田径拔尖人早期培养与贯通发展的构建”,通过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和训练方法,田径队多次获得区团体总分第一名,同时也提出了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;本部高中刘铮老师作为集团足球项目负责人,从足球教学、足球活动和比赛训练等方面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和做法;团结湖分校郭韶华老师从课程建设等方面介绍“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校园化发展与传承”,同时也提出了专业师资不足、硬件条件局限等问题;帝景劲松分校焦溪岚和崇实分校的张晓雷老师一起分享了“排球拔尖人才成长经验分享与集团化项目发展设想”,他们把自己当作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组织者和体验者,通过各种路径促进排球运动在集团的高质量发展;本部高中何伟老师从小初高一体化教研组打造、赛事引领促进校区开展、分散与集中训练相结合和整合资源共建四个方面进行“篮球项目集团化发展与贯通培养经验”分享;本部初中彭诗朦和帝景分校的李悦芳两位老师分别从社团训练、集团构建与实施分享集团操舞项目的发展;帝景分校李安日老师通过创新体验、打造体育品德与体育文化的角度分享了“人本化的班级联赛的设计与实施”。
孙卫华副院长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和指导。他表示,陈经纶中学是朝阳区体育教育的一面重要旗帜,历史成就显著:学校在2003年率先推行“每天一节体育课”,举办全国性展示会,培养了大批优秀体育教师,曾在北京市评优课中占比突出,田径、游泳等项目曾在全国获奖,学生因体育特色选择留校的案例更凸显其吸引力,形成“争三保底”的良性竞争传统。然而,当前面临三大挑战:一是课程引领性减弱,过去体育课程创新模式和经验做法减弱;二是田径、游泳大项成绩下滑,传统优势项目需重振;三是教师结构失衡,存在年龄、项目分布不均问题。针对这些现状,他从两个方面提出了中肯的建议:一是夯实常态体育。落实“京八条”要求,强化课程建设,细化健康教育(每学期4节课+1次科普活动)、体能训练(10分钟/课)、大单元教学(1/3课时用于竞赛),推进跨学科融合及智慧体育应用(个性化学习、AI辅助教研等)。同时,优化课外活动设计,如课间游戏化引导、大课间跑量监控,提升全员参与度。二是在特色发展方面。以“136金字塔体系”整合三大球(重点发展排球)、田径及特色项目,建立考核与输送制度,推动专项班建设,通过赛事(如“正德杯”)激活梯队培养。教师队伍需通过轮训、轮岗及跨学科协作(如班主任参与低段体育教学)盘活资源,解决结构性问题。
最后,冯梅副书记以“百年传承,铸就体育教育新辉煌”为题进行总结发言。她表示,教育部今年1月发布《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若干举措的通知》,北京市随即推出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的有力举措背景下,百年历史的体育传统校陈经纶中学,正积极探索如何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“体教融合”,贯彻健康第一精神,走向创新发展的新征程。作为体育传统校,陈经纶中学肩负传承历史、回应时代、创新发展的重任。学校体育工作底蕴深厚,知名校友郎平和奥林匹克勋章获得者沈正德老师,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不竭动力。我们期望培养更多优秀体育人才,将经纶的文化与精神传播四方。面对教育部和北京市的政策要求,学校积极响应。学校体育负责人和骨干教师以政策为指导,努力提升教育质量。北京基础教育重点工作会强调深化课程改革,关注学生体质、技能和品德,构建特色课程体系,通过多样活动激发学生运动兴趣。同时,强化教师专业能力,培养 “一专多能” 的体育教师。
在创新发展方面,学校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,打造篮球、足球等品牌项目和新项目优势,与专业俱乐部合作,提供优质训练平台,营造积极校园体育文化。利用智能设备、虚拟现实技术等科技手段监测提升学生体质,积极筹备建设智慧操场。学校通过举办体育大会、体育新闻发布等活动,让京八条落地经纶,落实健康第一的精神,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。
2025年,让我们以体育之名,为民族强基,为未来铸魂。站在历史新方位,陈经纶中学将以担当传承精神,以魄力推进创新,以决心打造示范,谱写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