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经纶中学贯通部学子走进清华园
3月8日,北京市陈经纶中学贯通部百余名学子赴清华大学开展“寻访百年学府,激发青春志向”主题研学活动。通过深度探访清华校史馆、清华学堂长廊等清华园文化地标,学子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感悟学术精神,厚植家国情怀。
对话历史:校史馆内触摸百年风骨
清晨的清华园薄雾未散,学子们首站走进清华大学校史馆。梅贻琦校长雕像前,“所谓大学者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也”的鎏金名句令学子们驻足良久。梅校长目光如炬,仿佛在告诉我们治学当以精神为骨。跟随讲解员指引,学生们依次观看153位院士手稿、西南联大时期实验仪器等2000余件展品。在“两弹一星”功勋人物展区,斑驳的演算纸与泛黄的教案引得学子们屏息凝神。贯通1班赵漪凡同学感慨:“原来国之重器背后,是无数学人将民族命运扛在肩头。”
沉浸体验:荷塘月色见证文理交融
穿过青石板铺就的清华园,苏世民书院玻璃幕墙与清华学堂灰瓦飞檐形成强烈时空对话。在朱自清《荷塘月色》诞生地,讲解员详述一代文豪的创作轶事,学生们凝望荷茎间斑驳的石舫,贯通3班颜子越同学即兴创作的《荷塘水木辞》引发集体共鸣。工字厅飞檐下的测绘仪模型、西体育馆哥特式拱券等展品,配合专业讲解,让梁思成“丈量时间纹路”的建筑智慧变得可触可感。带队的本部高中张晔书记表示:“实地感知文理大师的精神遗产,胜过千堂理论课。”
精神传承:光阴刻度烙印奋斗足迹
在清华学堂长廊,展柜中陈列着不同年代的课表与学术成果。一份1998级物理系学长的泛黄笔记上,工整记录着每日清晨六点实验室打卡的坚持,页脚“行胜于言”的篆刻印章与紫荆操场的日晷雕塑遥相呼应。数据显示,近五年从陈经纶中学考入清华的20多名学子中,超八成选择投身基础学科研究,这种传承在参观过程中愈发清晰。活动尾声,全体学子在紫荆操场凝视“行胜于言”日晷雕塑,将所见所悟化为奋斗足迹。
夕阳为百年建筑镀上金边,归途中的学子们仍在热议所见所感。贯通4班吴欣怡同学在研学笔记中写道:“当荷花将四个时代的倒影熔铸成月光,我忽然懂得:清华的伟大不在飞檐斗拱,而在每个把理想刻进行动的灵魂。”据悉,陈经纶中学贯通培养项目将持续深化与顶尖高校的联动,通过“学术地图”绘制工程助力学子锚定人生坐标。